融投行模式:融資租賃+互聯網金融模式的代表
融投行模式:融資租賃+互聯網金融模式的代表
作者:何立 編輯:本站 發布時間:2015-12-17 15:34:08 點擊數:10666
“互聯網+”已經不僅是一項戰略,也成為一種戰術了。大街小巷之中,茶余飯后閑談,隨處可見“互聯網+”的身影,不管是“衣、食、住、行”產業鏈條之上的企業,還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類別的企業,無論是用何種方法劃分之下的企業似乎都前赴后繼的推進“互聯網+”,而且是爭先恐后、想方設法的進入。
誰都明白眼下是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它將會打破傳統行業劃分的界限和壁壘,重構商業模式和行業類別,再加上政策上的引導,不管是洗頭的還是泡腳的,打尖的還是住店的,身在紅塵還是悟道出家的紛紛引入互聯網,這里不乏亦步亦趨者,但確是21世紀的趨勢與潮流。
《兒女英雄傳》中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互聯網更是這般,所有的用戶都會有“信息、行為、關系”這三種數據留下,這些數據對任何一家公司來說都是無上至寶,對一家金融企業來說更是如此。再加上互聯網打破了傳統時間空間的概念,真正彈指一揮間便能讓一家公司的信息或者產品展示、銷售到這顆湛藍色星球的每個角落,如此長尾效應也將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這種“去中心、離散化、分布式”的特點自然而然的將商業模式的起點放在獲得龐大的用戶量上。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余額寶的成功更是讓行業堅定了這一信念,一時間互聯網金融風生水起、愈演愈烈,尤其以P2P網絡借貸發展最快,根據行業《中國P2P網貸行業2015年8月月報》顯示,截止2015年8月底正常運營平臺達2283家,環比上漲6.88%;投資人數達到了204.28萬人,環比上月增長了13.92%;借款人數達到了54.94萬人,環比上月增長了24.5%;2014年交易規模2598億元,同比增長175.1%,預計2015年交易規模將超過5000億;有47.8%的網民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前景表示非常看好,僅有5.4%的中國網民表示不看好該行業;P2P平臺的運營模式也是創新不斷,目前有5種主要的模式,分別是信息中介模式、平臺合作模式、債權轉讓模式、擔保抵押模式和混合模式。隨著《互聯網金融指導意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等法律法規的出臺,有了制度保障和監管檢測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勢必迎來新的發展征程。
融資租賃+互聯網金融便是一種創新的A2P網絡借貸模式,即融資租賃公司將其融資租賃項目的債權打包分割成標準的固定收益類產品,一次性或分期在網絡平臺上轉讓給投資者,以將其應收賬款提前變現,增加企業資金流動性,擴大投資范圍和縮短投資周期的商業模式。對投資者而言這種模式與P2P并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將自己的資金借給借款人并在一定期限后獲取出借收益,只是A2P模式的借款方是融資租賃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獲得資金后投資于融資租賃項目,并對項目進行審核以及對平臺出售的產品承諾回購以增加投資者的投資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融資租賃公司的項目是替承租人解決企業發展所需要的生產設備、廠房倉儲、交通運輸、技術更新等融資問題的,故而承租人可能是航空公司、運輸公司等大型企業,但更多的還是那些中小微企業。因為本身中小微企業數量遠遠多于大企業,業務需求總量也就多于大型企業;再者大型企業資質、實力等遠非小微企業能比,它們的融資渠道多于小微企業,不像小微企業則是無法通過銀行、股票、債券等獲得資金,而通過融資租賃則正好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更要緊的是中國正處在經濟新常態中,面臨著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升級的重要關口,而且近期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又有美聯儲加息、烏克蘭問題、南海問題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和中國兩個100年規劃的要求,“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展開和推進等宏觀面都與實體經濟建設、制造業發展息息相關,而融資租賃真正可以幫助小微企業發展實體經濟與制造業,也正是這個原因,國家和政府才不斷出臺在融資租賃行業的扶持政策和創新試點。
融資租賃+互聯網金融模式還有一點與身俱來的優勢,以融資租賃項目為標的的互聯萬金融理財產品可以同時做到債權和物權的雙重保障,本身在產品的安全性上就占了大大的優勢。
再就是發達國家融資租賃滲透率通常在20%左右,最高的達到30%,而我國雖然在13年以后快速發展,截止14年年底便有超過3000家融資租賃公司,行業規模也超過3萬億,但目前的滲透率尚不足5%,所以,該行業在中國還是新興行業,發展空間巨大。
正是這些優勢的綜合作用,使得融資租賃+互聯網金融模式的投資收益較高,像融投行最高年化收益率為18.8%,安全性好,行業前景光明,投資門檻低,更重要的是社會意義巨大,可謂是真正的“五大問題、一個對策”。
而融投行正是融資租賃+互聯網金融模式中的典型代表,它專注于融資租賃項目,嚴格篩選融資租賃項目,為投資者提供收益穩定、安全性高的理財產品,正在A2P模式的互聯網金融市場冉冉升起。